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路径 – 文化素养论文

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路径 – 文化素养论文

摘要:教学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教师素养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文章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展开,从管理者角度出发,给出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进而打造良好的教学文化,为一流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文化;“教”与“学”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处在一定环境与背景之下。教学环境与背景包括教学师资、教学设施和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产生的教学文化对于优质的教学具有关键作用。教学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关键前提、背景和氛围。教学文化的核心在于教风和学风。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外在表现,教风决定学风。核心在于,教师是教学文化的主体,教师文化是教学文化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文所指的教学文化是由教师所主导和决定的教学文化,即由教师文化决定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即“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职业观念与意识、教育理念与行为、思维模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态度等群体行为”[1]。教育实践过程,在教师和学生形成的教学共同体中,基于教师素养形成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造就良态教学文化的重要保障。教学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规范、教化和约束教学工作,使其成为学校舆论的中心,能够对全体师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化;能够在教学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中起到一定作用;能够规范、教化和约束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质量标准;能够规范、教化和约束教学事故并及时严厉处罚[2]。即优秀的教学文化是学校良态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就提升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文化建设进行若干探究。

一、教师素养

谈及教师素养,就必须涉及这个时代。现在,人类社会已步入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个性化学习将逐步成为主旋律[3]。即,在今后的高校教学活动中,将以一定的教学设施为基础,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旨在向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成长。而在此大背景下,要培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些优良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学者,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炼就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推进教学工作有序、良态、可持续发展。根据笔者的教学及管理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分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1.教师工作态度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备摘要:教学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课充分、富有创造力、创造归属感”,备课充分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要熟悉,不能一辈子写一个教案,每堂课都要有进步,有创造力,须扎实准备,课堂中为学生创造集体学习的归属感;2.师生关系。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拥有和谐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值、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3.教师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比如态度积极乐观、有幽默感、心胸宽广、勇于承认错误,这些基本素养都将深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4.个人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知识之道,授创新之道。育人者必先育己,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一套成熟的学习方法、一定的学术研究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率先垂范。

二、教师素养提升路径

作为管理者,如何帮助教师在“教师工作态度、师生关系、人格魅力、个人学习与创新能力”这四个方面养成良好的基本素养呢?通过前述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阐述,可以将教师工作态度、师生关系、人格魅力归结到管理工作中的“师德师风建设”中,将个人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归结到管理工作中的“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中去”。同时,教师素质的具体提升路径分为两个方面。

(一)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强调思想政治建设。高等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紧跟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同时,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强化教师职责、磨砺教师意志、疏导教师负面情绪。当前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较重,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投入热情;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攻坚克难,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出创新;只有疏导教师负面情绪,才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现给学生[3]。另外,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人事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要发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基本职能。只有管理得当,教师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关怀,工作生活舒适,教师才能安下心,并将这种关怀转化为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作为教师的阳光一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此外,日常教学管理中,二级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应各司其职,上传下达,一方面,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和谐,一方面,引导教师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案,促进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师生的和谐,发挥集体正能量,使教师身心愉悦,聚焦基本素养的提高,为师德师风建设增砖添瓦。

(二)搭建平台,提升教师学习与创新能力

教师素养的提高可大致分为青年教师素养的提高和中老年教师素养的提高。以本校为例,可将45岁以下的教师归类到青年教师,45岁以上的教师归类到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需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包括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即轮训制度,使教师与整个教育界保持紧密联系,并定期进行示范课等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行导师制,有经验的有能力的老教师应该带领一个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小团队,指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类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比如鼓励他们去读博士或到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进修,开拓视野。对于45岁以上的老教师,老教师们一般都有稳定的教学科研方向,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就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应该针对老教师的个体情况,为其配备青年教师,形成团队,以新促老,活跃他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始终跟上时代步伐。

三、教师素养提升促使优秀教学文化的养成

通过努力,一个时期的教师素养提高了,教师有了事业发展的素质保障,干事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工作的要求提高了,与此同时,教学氛围改善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呢?这就需要将因为教师素养的提高而形成的良好教风学风进行传承,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确立符合学校发展的优秀的教学文化。另一方面,当前,教育部强调坚持以“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践中,就需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难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必然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始终永立知识的桥头堡。教育部门关于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强调,大学本身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申都需要有恰当的教学文化支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教学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恰当引导。尤其是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在各项工作中有天然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就必然产生教学文化。从不同角度会有教学文化的不同定义,而恰当的教学文化是从教师角度定义的,教学文化规约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教师是教学文化的主体[5]。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优秀的教学文化能够凝聚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行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彰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能从制度、文化、精神等层面得到保障。在当前,学校正处于爬坡升格阶段,迫切需要建立的优秀教学文化是: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核心,在教师中营造“关心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学术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形成良态运行机制确保基于“教”与“学”和谐共进的“教学学术观”教学文化的养成[6]。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文化中,强调“教学学术观”的养成,是由教学的本质和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力提升必然要求的。高校教师的双重任务———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自然孕育了“教学学术观”。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思考自身的教学实践,而且还要与同行交流教学实践,并且将通过思考与交流形成的观点公开发表。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中形成的创新思想和方法都将提升教学的内涵层次。因此,引导教师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对待教学工作,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发现新的科研选题,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7]。

四、如何管控教师素养与教学文化的良性互动

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是教师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教师素养的提高必然推动良态教学文化的形成,反过来,良态的教学文化影响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促使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素养。即,教师素养的提升与优秀教学文化的养成之间是相辅相成,动态变化的。在管控教师素养与教学文化中,要发挥正能量,促使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在二级学院应设立“‘教’与‘学’协调中心”。该“协调中心”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职能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信息,解答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为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教师相互合作、资源共享、追求教学卓越,并为师生课堂内外充分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该“协调中心”需和教务处、学生处和人事处等其他有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为提高教师素养,培养良好教风学风,形成优秀的教学文化提供有效的外部信息,并提供一手基层教学信息,促使上级部门形成正确决策,保障教师素养与教学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8]。在良性互动中,无论是教学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文化还是影响教学文化的其他方面均具有很强的惯性力量,使得大学师生或源于对变化成本的敏感或源于人性的天然惰性,常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阻碍教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在“教”与“学”的协调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师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更为优秀的教学文化,避免因为师生的惰性而造成的教学文化的退化。由上所述,“协调中心”对于确保优秀教学文化的建设、传承和提高作用很大,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与“协调中心”来往最为密切。因此,“协调中心”的人员准入是保证“协调中心”正确发挥职能的前提。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秘书是“协调中心”的核心人员,此外还应包括学生信息员与教师信息员等,以便动态掌握全局信息,统筹协调。

五、结束语

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从管理者角度给出了教师素养提升的基本路径,探讨了教师基本素养与以教师文化为主导的教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在二级学院设立“‘教’与‘学’协调中心”,管控教学文化良态发展,对于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质的提升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古翠凤,文化四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教师文化研究[J].教育探索,2005(8):112-113.

[2]王昌民,王凌.教学文化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关系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2):5-12.

[3]吴朝晖.智能增强时代的学习革命———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9(10):3-6.

[4]杜建雄,汪俊斐.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32-33.

[5]刘传霞.论高校良性教学文化形成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大学教育,2017(10):171-173.

[6]皮武,葛军.基于学生发展的大学教学文化危机与重构[J].江苏高教,2019(7):48-54.

[7]彭芸.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发展的机制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67-70.

[8]张小波.基于“教”与“学”和睦的教学保障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01):185-186.

作者:张小波 龚彦忠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张承辉博客” 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路径 – 文化素养论文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81006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午3:21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午3:2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