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本质是什么(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中国在成年人的亲子关系中一直强调“孝”。

中国人特别热衷于分解人物。我们说到“孝”字,往往除了“孝”之外,还有“顺”。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孝”作为第一品行。为什么现在,我们听到这么多质疑这个词的声音?

前段时间papi酱在综艺节目上关于人生重要排名的言论很快就被搜到了。她分享了她生活中重要关系的顺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这种人生排名在网上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传统党认为把父母放在最后的位置实在是不能接受,进而引申到“孝”的讨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陪伴我们成长。这份大恩大德,怎么能被介入的伙伴和孩子占据!

其中,有很多和papi酱持相同观点的网友,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排名:把父母放在最后,并不代表不爱父母,而是不把所有的重心和情感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和爱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过着丰富快乐的生活。

把孩子放在伴侣之后也是如此。当你的孩子小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一旦他们长大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就应该慢慢退出TA的生活中心。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就得把孩子的人生排在后面。

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关系中,只有你的伴侣能陪你走完人生的半辈子。你们在同一条轨道上,一起抚养孩子,一起赡养父母,几十年的人生并肩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伴侣是除了你自己之外最重要的人。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和父母是最重要的人,伴侣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和忽视,这是和现在年轻人观念矛盾的核心。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李安对“孝”字的看法。

他说:父母和孩子不应该总是强调孝顺,而应该总是强调爱。英语里没有“孝”这个词,只有“爱”。他们只谈论爱情。

孝顺特指晚辈对老一辈的态度。在传统的刻板印象中,总有等级和权利的痕迹。换句话说,要适应现代社会,就意味着从属和道德绑架。

当我们追求孝的本质时,会发现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我爱你,给了你我最好的爱,你也爱我,愿意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回馈给我同样的爱,从而表现出“孝”的传统认知。

很多人对“孝顺”最大的误解是,无论父母对你做什么,都一定是为了你好,所以你不能埋怨和抱怨,更不能违抗父母,否则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无良父母连“普通父母”都不配。)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创新,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不要说“我走的桥比你多”,也不要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多”。对不起,现在这个时代,太多父母对世界的认知已经远远落后于孩子了。

龙应台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但只有父母的爱指向离别。

学会放手可能是太多父母永远学不会的人生一课。

曾几何时,我们说“血浓于水”,这种关系本来就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育儿的“过程和价值”。我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TA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来到这个世界的。虽然TA天生就有父母的基因,但TA始终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当我们背负着“孝”的枷锁时,往往同时承受着父母强加的所有价值观的被动接受。一旦孩子的价值观开始与父母产生冲突,就更容易屈从于我们内心不认同的价值观而顺应父母的意愿,这显然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相悖。

所有价值观的变化都是与时俱进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父辈的价值观几乎是一致的-

“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二十多岁没结婚的女人是异类;

结婚不生孩子,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生了孩子却不生儿子,我抬不起头;

离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当时毕业后工作包分配,系统分房,家庭生活稳定舒适,下海做生意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个体户。“万元户”更是资本主义,现在全国都在搞新兴产业发展,倡导青年创业。

那时候孩子沉迷游戏,有可能父母会把孩子送到网络戒瘾中心接受电击。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从事游戏开发和游戏策划,事业也越来越好。

同样,对“孝”字的理解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

以前“孝顺”无非是对父母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现在,可能是鼓励父母报读老年大学的摄影课程,每年为父母预约一次有正规医疗结构的全身体检,或者支持独居的单亲父母参加健康的社交活动,寻找一个志趣相投的伴侣。

以前父母希望我们离家不要太远。“养儿防老”是生孩子的“正当用途”。现在,大多数孩子远离父母,生活在世界各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父母也及时调整,开始适应身边没有孩子的自由。他们可以报名参加一个老年人团体,随时环游世界。

在我们注定无法与父母长久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从大城市带回来。他们的一生都是为了孩子。他们接受不了努力的孩子,现在却因为所谓的自我价值而“不养”自己。

他们打着“孝顺”的旗号,或多或少地干涉子女的选择,“温柔却坚定”地让他们回老家相亲,早日结婚生子,安定下来。他们希望把孩子一直绑在自己身边,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孝顺自己。

育儿观念更新由来已久,大多数80、90后新妈妈都在与时俱进更新育儿观念。那么为什么我们对“孝”还有那么多的执念和误解呢?

“孝”不再是给父母洗脚,也不仅仅是给父母添置衣服或者家用电器。孝道的意义早已从表面的身体需求和物质需求,逐渐推进到对父母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赡养。

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健康,还有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晚年生活是否幸福,他们是否有一些稳定的老朋友,偶尔见面喝茶叙旧,他们是否有一两个爱好,修剪花草,泼墨,练拳舞剑,和一些老伙计打麻将。

所以,当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成年人时,那么他们之间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像世间一切美好而强烈的情感一样,彼此相爱,彼此平等,而不是用“永恒”的道德准则去索取和要求。

当父母意识到不应该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懂得尊重子女的自我意愿时,就是良好关系的开始。当孩子意识到应该主动离开父母的庇护,鼓励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内容,就能稳定和维持这种让双方远离压力的美好而轻松的关系。

最后,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爱,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想给他们最好的。

【果妈育儿随笔】:记录生活中的想法。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张承辉博客” 孝的本质是什么(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92242

(0)
上一篇 55分钟前
下一篇 54分钟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