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为何清朝不再以古国名册封王爵)

在古代一般是君上的嫡长子当皇帝,而他们的嫡次子以及庶子等都能够获得自己的王位。比如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刘邦的庶子刘肥乃为齐王。七王之乱时,赵王、济南王等人公然反对景帝。而到了唐朝之时,李世民乃为秦王后来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

而唐末时,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李克用封为晋王,而朱温则是梁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王爵名称都是以地名或者古国名册封的。

(一)、三藩之乱,痛定思痛

“非刘姓称王,而天下共击之”。这是刘邦所留之言,但是放在清朝同样适用。清朝的王爷都是以吉庆字册封的,并且还有亲王以及郡王之分。

但是在刚入关时,其实是分封了三个以地名为名的王爷的。他们就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是因为他们帮助清军入关有功,才得到册封的。

1. 削藩过难,得不偿失

开国皇帝分封完自己的子嗣以后,其继任者往往都会对自己的兄弟子侄进行清洗。就像汉朝时,景帝强行推《削藩策》才有了七王之乱。建文帝朱允炆执行削藩,而后燕王朱棣造反。清初康熙削藩,结果三个异姓王造反,若不是周培公,很有可能清朝就会覆灭。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清朝才不愿意用国名或者地名分封。因为,这极有可能会使得手下的亲王造成叛乱。用了地名或者国名,王爷们便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他们本来就是皇族正统,造起反来也会相对容易。

而且,他们在封地中的所作所为朝廷又无法处处控制。只能竭尽所能的去限制他们的权力,就像明朝的王爷们都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中而不能出城。并且,当地的官员还会对他们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2. 前朝遗留,自是沿袭

《新唐书》记载,李建成在做太子时曾力主让李世民赶赴封地。但是离开了中央权力中心,便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他没有去封地。太宗继位后,也曾经想给亲王封地,但是被魏征等人力阻。所以,当时的亲王都是在地方上做刺史。

玄宗年间,就下令不许亲王再去地方而是遥领。所以,唐宋时期的亲王虽然是以地方或者国名为名,但是却没有自己的实际封地。在权力面前,亲情往往是最不堪一击的。到了清朝,便是中国古代集权统治的巅峰时期。

就像九龙夺嫡以后,雍正还对自己的兄弟进行了大清洗。所以,只要用国名或者地名封号,那么亲王就有可能会提出要去封地。但是到了封地以后,如果不满朝廷的统治自然会谋反。这样的代价就有些太过。

而且在唐代开始,就有了两者兼具的王爷。即也有用地名为封号的,比如燕王、魏王等,还有雅王和美王。清朝和明朝也有一定的不同,明朝是有封地而且私自入京是重罪但清朝私自出京则是重罪。

(二)、正统自居,与前分割

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中央集权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清朝则更不必多言,皇帝的权力已经没有人可以制约。而位高权重的他,自然可以对自己有着潜在威胁之人进行一系列的打击。而且,清军毕竟是外族入关也不能与前朝完全一样。

1. 另立新规,以表权力

清朝原本是关外的政权,所以在入关以后自然要创立出自己的一套。比如他们实行的“剃发易服”,让中原百姓全部换成金钱鼠尾的辫子而且就连流传了数百年的冕服制度都已经废除了。所以,更不用提分封亲王的名字了。

原来关宁地区都是由李如柏管制,并且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也是其帐下的一员。清朝入关以后,终得翻身。所以,在各方面自然要对前朝的体制做出区别。从而开始弱化明朝,对于当地百姓的影响。

而清军翻身以后,做了天下的主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不用提一个新兴政权的建立。明朝后期是严格的实行禁足令,就是亲王只能在封地活动。为了做出一定的区别,清朝才将王爷全部封禁起来。

2. 王侯太多,国名不够

虽然清朝想和明朝做出一定的分割,但是清朝也是延续了它的一部分传统。单说亲王名称这一问题上,因为朱元璋的子嗣后代太多所以国名已经不够分封了。而后,他们才用吉庆字作为王爵们的封号。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前车之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度发生,所以才会只用吉庆字。而不再沿用这些古国名以及古地名等等。其实,有封地的王爵才是真的王。而没有封地,则不过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无多用。

但是用古地名或者国名,就会有人提出前往封地。这在清朝可是大忌,特别是九龙夺嫡雍正继位以后,其后代对于自己的亲室就更加忌惮了。清朝之前,王爵造反的情况太多了。不管是同姓王,还是异性王都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稍微看点史书的皇帝就会明白,王爵对自己的皇位还是有一定的威胁的。所以,还不如干脆不给他们封地,将他们全部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皇城之中,想要造反那个难度是非常之大的。如果在封地上,尽管不能直接打到京城也有可能会形成割据的局面。

(三)、巩固权力,维护统治

刘邦当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就是想在天下大乱之时分封在各地的子嗣可以帮助朝廷解决叛乱。但是现实证明,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就像南明时期的各王,只为了争权夺利,实在是难堪大用。而且,在很多时候各地的封王都是产生叛乱的主导因素。

1. 封而不建,免除后患

清朝的诸多王爷们,是死而不能出京城,而明朝则是死而不能入京城。这是两个极端的存在,一个是不让出京另一个则是不能进京。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王爷们在封地上胡作非为而且对集权也没有帮助,所以干脆让他们全部留在皇城之中。

如果用古国名或者地名封号,比如齐王,那么王爵们就会总是惦记着山东那块土地就是自己的。如果封楚王,他们就总觉得湖北那块土地是自己的。一旦具备了这种意识,就会觉得不公平。这与统治者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

因为都有了封号,但是朝廷还不给自己实际的统治区域也不让自己出门办事。这种思想一旦出现,那就是非常之危险的。一字王大多是要给封地的,那就无可避免他们道出乱跑。万一再不服从自己的统治,再出现燕王朱棣的情况,那就得不偿失了。

况且,皇帝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别人。即使是自己的亲兄弟,儿子也是不愿意的。一旦尝过了权力的滋味,自然是不愿轻易放手的。在清朝的集权制度,已经达到了最高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体现。

明朝之前有丞相的时候,还有人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但是自从胡惟庸案以后,皇权就逐步的完善。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皇帝的所作所为,他们肯定是想大权在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2. 圈养政策,集权发展

千百年来,古代一直都是皇权不断集中的过程。清朝的这一做法,不过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罢了。而且他们不想给亲王封地,而用了国名或者地名他们心中肯定会蠢蠢欲动,惦记着自己的那份地盘。

但是若用吉庆之名,比如礼亲王,他就会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礼仪形象,生怕玷污了这个礼字。既能达到约束其自身的作用,又能免除其没有封地而产生的异心。清朝的王爷,就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他们没有封地,若是用地名做号,就是多此一举。而且在入关以前,他们掌握的土地并不多。所以,王爵们自然无法用国名或者地名作抬头。入关以后,这种传统自然而然的就延续了下来。总不能说只占据着辽东的土地,却封个燕王。

而且王多了也不好,朝廷还要负担着巨大的压力去供养他们。但是清朝的降爵政策也可谓是别出心裁,为国家省了一部分的负担。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其他的隔一辈则开始降低爵位。

不给封地名号的王位,在最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王爷的权力。就像西晋的八王之乱,把国库都掏空了这才有皇帝被俘,衣冠南渡。而且用地名作为名号,那么相应的当地的税收就要分给王爷一些,这又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结语:

清朝不用地名做封号,主要还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统治。将他们全部圈禁在京城,但是有些人一想自己在外还有封地而不属于自己,那么心中难免会产生怨言。

并且清朝在经历了三藩之乱以后,对于这种事情已然讳莫如深。更何况,三藩还都是异姓王,如果封了同姓王他们再像朱棣一样来个清君侧,那么便师出有名。这一点,是统治者非常恐惧之事。

“张承辉博客” 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为何清朝不再以古国名册封王爵)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80747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2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2年8月12日 上午9:17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