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说、“恶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龙的节日说等等,说法不一。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力主联齐抗秦,因谗被贬,流放沅、湘流域。流放期间,屈原忧国忧民,作《天问》、书《九歌》、吟《离骚》,创“楚辞”文体,开“香草美人”先河。

因而,端午节也被称作诗人节。楚国京都被攻破,屈原心如刀割,故国难弃,五月初五,屈原作《怀沙》,忧愤地抱石投江而死。

楚国老百姓听到消息,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进而发展为端午食俗包粽子,煮鸡蛋。人们划龙舟也是为了驱散蛟龙不至于损伤屈原的身体。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张承辉博客”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起源)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71691

(0)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