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竹的诗句赏析

1. 急求关于竹的诗句加赏析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郑燮撰

【注释】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鉴赏】这副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既是一种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的艺术手法,又是指一种文艺作品与欣赏者的联系方式。象征联系的建立是以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的,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比如,松树与豪情,竹与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质,但松树的壮阔、伟岸的形象与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于是人们就常用松树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联系方式。古人在文艺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加以赞扬或贬斥,比如赞竹有虚心、梅有傲骨、兰有君子之高风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画以写竹,诗以咏竹。郑板桥性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题画诗)而梅与兰、竹、松,经常是诗人、画家作品的题材,当然郑板桥笔下就更多。上面这副对联也体现了郑板桥诗、书、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映照出郑的人格。

上联咏竹。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

2. 竹子的古诗及赏析

1、古诗: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3764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3. 急求关于竹的诗句加赏析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郑燮撰 【注释】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

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鉴赏】这副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既是一种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的艺术手法,又是指一种文艺作品与欣赏者的联系方式。

象征联系的建立是以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的,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比如,松树与豪情,竹与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质,但松树的壮阔、伟岸的形象与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于是人们就常用松树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联系方式。

古人在文艺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加以赞扬或贬斥,比如赞竹有虚心、梅有傲骨、兰有君子之高风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画以写竹,诗以咏竹。

郑板桥性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题画诗)而梅与兰、竹、松,经常是诗人、画家作品的题材,当然郑板桥笔下就更多。上面这副对联也体现了郑板桥诗、书、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映照出郑的人格。

上联咏竹。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

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

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

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

4. 描写竹的古诗要作者及简介赏析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5. 竹子的古诗及赏析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

6. 关于竹或柏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竹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

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

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

……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

(《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

“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

《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

“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

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

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

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7. 有关竹的诗句(要有分析)

竹石

郑板桥 (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唐)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轶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够吗??

分析很难找……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描写山林幽居情趣。诗句全用白描,诗境清幽绝俗,空明澄静。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细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 (这首感觉有点跑题) 官舍竹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作者因谪居而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 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 诗 意在心中荡漾。竹者,岁寒三友之一。满身青雅,亭亭玉立而独守坚贞,气傲霜雪。作者因 竹而诗,写竹也是写自己贞洁不渝、资质天然的操守。第二年,王禹偁果真“量移去”,被贬到更远的解州。那么对于青竹,是否“犹得今冬雪里 看”?所作《喜夜看竹》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 披衣见此君。”诗人依然看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竹子,雪里翠竹,青白分明,诗人终夜未眠,为竹而诗,因雪而醉,化而为竹,融入一片玉洁冰清的世界中。 不行了,找不到…………实在抱歉

8. 有关竹子的古诗

竹石

竹石·郑燮 (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竹》–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起始两句先写风中之竹的情态。起句不加修饰直叙其事,斩截有力,初秋时节,南风吹刮,此为缘起;再总写竹在风中的形象,用一“乱”字概括,竹无可奈何,任风摆布,颠来簸去,俯仰颤栗之态如在目前,恰似苏轼的处境“魂惊汤火命如鸡”。三、四句写声写形。竹枝摇曳,发出或低沉或高亢的飒飒声,如乐音飞扬,中音中律;枝叶纷乱披洒,如万千刀枪相对,兵刃碰击。咏物之作,贵在神韵,“须令在神情离即间”。此处写竹用两比喻,形神兼备,“实际如此,却写得新奇”。五、六句在百忙中插入议论。风声萧萧,冷寂而无生气,天地间一片风折雪摧令人惊悸的氛围。而竹呢,宁可折倒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污辱。这正是竹所特有的柔韧刚毅、气节凛然的品格。这两句妙在表面咏竹,实则抒写一己胸怀,在发大议论,“说自己身上,而不见其痕迹”。七、八句写风停竹止。南风终于停息了,翠竹又回复原本端正的模样。“猗猗”,美盛貌,如言“绿竹猗猗”。竹依然玉立亭亭,翡翠般的枝叶依然潇洒地四面披覆。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竹之安然自若,骨节清刚,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品格。

傅庞如《咏竹》 现代的

诗的前两句形象的写出来竹子的特点 节节高 领风骚 是竹子的特性 也是作者自己希望做到的

三四句应用了典故 湘妃竹的流泪 用来反衬作者不想像湘妃竹一样多情 而是甘愿化作雪水滋润春山

整首诗以竹子比喻自己 表达了作者愿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

默默贡献的高尚情操

9. 找一首写关于“竹”的诗,要评析 出处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李贺

斫取青光写楚辞, 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 露压烟啼千万枝。

昌谷是李贺的家乡,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竹,几乎遍地都是。“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昌谷诗》)。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歌诗。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头至尾写竹,却又无处没有诗人自己的面目精神在。竹的愁颜宛如人的愁颜,竹的哀情也与人的哀情相通。写竹又似写人,其旨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扑朔迷离,使人捉摸不定,然而风神高雅,兴寄深微,远非一般直抒胸臆的诗篇可比。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旨在表达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哀怨之情。读者在领悟了诗的题旨以后,竹的形象就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来,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实体。这样写,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无可端倪,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

“张承辉博客” 有关写竹的诗句赏析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64553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12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12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