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30岁在古代的别称

  30岁在古代称为“而立之年”。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直接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在《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说。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放在今日同样可以看做是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自身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与思想境界逐步挺高的过程。故此当今社会也常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年龄或者思想状态。

“张承辉博客” 30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30岁在古代的别称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59882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4日 上午6:08
下一篇 2022年7月14日 上午6:09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