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民俗调查研究)

研究传统文化,民俗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俗学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散发着黎族特有的魅力,值得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和认同。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在前进,黎族民俗文化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传承至今。它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黎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渗透到当代经济发展和旅游创新中。它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而且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慷慨热情,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和赞赏。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日可待。

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研究了民俗的原始形态及其未来的发展和传承。在收集基本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工作。到当地的古村、三亚古情景区,深入不同的黎族地区,观察人们的生活,与黎族人交流,记录他们的民俗文化现象,对一些黎族民俗的现象、类型、内涵进行归类总结。同时,由于母亲是黎锦的传承人,通过与母亲的深入交谈,了解了黎族民俗的艺术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等信息。调查、研究和思考如下。

一,海南黎族民俗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黎族的起源

研究黎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黎族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在中国发展起来,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海南黎族起源和历史研究的兴趣。总结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南岛说、大陆说、多源说三个角度探讨黎族的起源问题。

1.南岛说

德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布在20世纪曾两次到海南岛考察黎族历史。他对黎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黎族南方理论。据说东南亚有三个分支重聚,他认为和以前的马来西亚有很大关系。国内著名学者也认为南岛说比较靠谱。岑先生发表了《海南岛黎族源流考略》一文,文中提到海南黎族最早是从南亚迁徙到海南岛的,他们属于南方系。[1]

2.大陆方面表示

中国传统学者在各种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代表大陆的理论观点,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指出黎族与中国南方百越地区的骆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罗祥林还指出,越南、广西和粤西地区是从殷商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向南迁徙的罗越的原居地,中间经过琼州海峡,然后到达海南岛。至于黎族与东南亚马来西亚人在体貌特征和文化上的相似性,则是古代中原民族向海外移植的结果。[2]这一立场得到了当地许多学者的认同,成为研究黎族起源的主流立场。

3.多源理论

不同的学者认为黎族主要由中国的百越族和南岛语族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组成,其来源是多样的。黎族是经过这两个主要民族的历史性融合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刘闲的《海南黎族起源初论》中提到,黎族至少有两个来源。[3]市民唐玲玲教授研究了中国和马来西亚出土的相关文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探讨了百越、马来、黎族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似性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本文根据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文献,以及当地学者的观点,对黎族的起源作出如下推测:黎族先民从东南沿海地区出发,向东或向南迁徙。接着,华南的古越族也开始向海南岛迁徙。古越族迁徙规模大,人数多,文化更前卫。前后进入海南岛的两组民族是南岛语族和壮侗语族。他们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渗透、发展,最终形成了新的黎族。此后,黎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己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因此,黎族与壮族、侗族关系密切。

(二)黎族的文化特征

1.黎语

李语无话。它属于藏汉语壮侗语族黎语的一个分支。根据黎族不同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黎族方言分为哈、齐、润、塞、美五种方言。每种方言中的本地语言往往与方言本身有关。但是黎族人基本都精通黎语和汉语。黎族有方言,也有方言,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便相互交流。

2.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早期的黎社会,生产力很低,人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的力量抗衡。“万物有灵”是李先民对自然界的最高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魂,鬼神的载体和栖息地遍布日、月、星、山、草木、鸟、虫、鱼、兽。在此基础上,黎族早期宗教形成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大民间信仰体系。纹身,一种用血肉雕刻而成的古老文化,是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最好体现。为了庆祝黎族母亲在黎族繁衍中取得的丰功伟绩,黎族警察告诫他们的后代:妇女必须有绣面和纹身,这是他们祖先的规定。女人如果没有绣脸和纹身,死后是不会认祖宗的。

3.古代黎族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黎族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氏族到母系氏族再到父系氏族的过程。在早期,黎族先民的生活需求主要通过采集活动来满足。后来,捕鱼、狩猎和农业逐渐兴起。在母系氏族统治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纺织工业、制陶业等原始手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黎族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进入宗法社会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取代了采集、渔猎等生产方式。这时男性占主导地位,对偶婚形式逐渐转变为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家庭形式反映在黎族的婚姻民俗中。

二、海南黎族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一)精神文化的变化

黎族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但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一定的变化。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胡亚玲的《海南黎族风俗》中说,黎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风俗。比如祭祀、结婚、纹身等习俗,都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些内容改变了,有些则完全消失了。[4]据相关文献记载,以海南黎族为例,只有保亭黎族的传统婚姻形式没有改变。一些地方黎族的婚姻习惯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喝喜酒的时候都是吸一样的竹吸管。现在李家觉得不干净,就不再用竹筒直接喝了。现在村子里接新娘都用放鞭炮代替射粉枪。最明显的变化是,新郎新娘和参加婚礼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西装革履,每个人都带着一把花伞,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4]黎族文身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最重要的是黎族妇女血肉绘画文化的丰富性。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吴先生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敦煌壁画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奇迹,世界上没有人能保持3000年以上。它是黎族妇女的血肉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变迁,纹身文化的传承濒临消失。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纹身女性都是70多岁了。建国后,黎族社会不再支持黎族纹身。年轻女性对纹身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大多认为这不是年轻一代该做的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纹身,只是觉得纹身难以忍受。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文身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

(二)物质文化的变化

黎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还保留了独特的物质文化。比如特色的房子,传统的服饰。

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各种因素的影响,黎族的建筑和生活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是“甘兰”船形屋。黎族的房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通过行星、结构、建筑材料的排列,大致可以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1949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黎族人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船形房、金房、砖房等的发展。,居住环境不断优化。现在的李村,大部分人住的都是两室一厅的砖房,经济能力突出的也盖起了平房。

织锦服饰是黎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黎族妇女艺术创作的反映。黎族服饰图案繁多,共有160多种,体现了黎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据我妈和外婆说,过去几乎每一代老人都会织毛衣和缝纫。现在很多东西都渐渐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穿自己的服饰,更不愿意学习黎族传统的纺织加工技艺。如今,李村几乎没有人穿民族服装。只有在重要的日子,如结婚,亲戚和新人会穿黎族传统服饰。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现代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追求,弱势文化开始衰落,逐渐被强势文化所取代,本土文化也将趋向全球流行文化。因此,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海南黎族民俗的类型

(一)主要类型

黎族民俗是黎族大部分地区民俗的反映。虽然每个民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解释,但也让我们对每个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黎族民俗中婚丧嫁娶、节日、集会、生产活动等相关内容为基础,从节日民俗、婚姻民俗、纹身民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节日民俗

三月三日在黎族人民的节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说是为黎族年轻人量身打造的节日。也可以叫“恋爱日”或者“恋爱情节”。李语称“伏年伏”。三月三节不仅仅是缅怀祖先,更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待。在这一天,黎族人会穿上华丽的衣服。长辈们带着竹筒饭、山岚米酒和各种糕点一起祭祀。未婚青年男女会互相跳舞,唱民歌,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不同的地区和村庄通过唱歌,跳柴火,跳竹竿,用弩射箭和其他民间活动来庆祝。黎族的“三月三”节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庄严而崇高的祭祀活动,而且表达了黎族人民爱情的浪漫情怀。

2.婚恋民俗

黎族的传统婚俗一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黎族不允许血亲和直系亲属或同一个宗族通婚。被视为同宗兄弟姐妹的人,一般崇拜同一个“祖鬼”,如果结婚,就会被冠以“磊札”或“祖鬼”的污名。总的来说,黎族的婚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槟榔背叛爱情。媒人来女方家谈婚论嫁,一定要有个媒——槟榔。如果女方父母吃了槟榔,马上嚼,表示同意结婚。第二,“龙布杜尔”。这是一个年轻男女玩乐、交友、恋爱、共同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称之为“房寮”。男人走到女人的闺房门口,一定要先唱“请开门”,听到对方欢迎的声音才可以进门,否则就得走。在那里,男人和女人通过唱歌来倾诉他们的感情。第三,不要找平衡。不管穷不穷,只要男方出彩礼,父母都同意结婚。离婚或丧偶的妇女可以自由再婚。流行“父母结婚,自己结婚”的风俗。第四,没有婆家。在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女性结婚后可以不与丈夫同住,可以继续住在棚户区,甚至可以在怀孕前与异性谈恋爱。所以长子家族在这些地区的名声并不突出。

3.纹身民俗

纹身是黎族民俗中特有的。从汉代就有记载了。它既是黎族母系社会的产物,也是古代崇拜的艺术沉淀。它是黎族向心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刺青在黎语中被称为“刺青”或“模欧”。黎族女子从小就有文身,从脸到脚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线条或图案。被认为最漂亮的女人纹身最多。纹身的数量决定了贫富,是地位的宣示。地位越高,纹身越多,地位越低,纹身越少。女仆不允许绣纹身。纹身的部位和图案在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意义也不同。

(2)海南黎族民俗的文化解读

1.婚俗文化

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和槟榔订婚习俗诠释了黎族婚俗的文化内涵。

(1)以歌舞为媒介的求偶习俗。

黎族人非常擅长唱歌和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节日里的主要娱乐项目。竹竿舞是未婚青年的主要社交项目。在这一天,人们会唱民歌自娱自乐,同时也会利用这一媒介,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寻找恋人。黎族的书风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青年男女通过‘夜游’寻找恋人,大多是在太阳落山,他们吃夜宵的时候。男人们衣着整齐,背着枪和刀,背着弓或鼻笛,走到元东别村女人们的‘长闺房’(即寮屋),通过唱歌或演奏音乐来结识自己的恋人。如果女方同意,[5]

黎族人以歌舞为媒介,通过简单的歌舞表达对爱情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黎族人乐观、开放、快乐的精神。

(2)槟榔中介的订婚文化

在黎族地区,槟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幸福婚姻和孩子膝下的载体。李门和女人用槟榔作为订婚的嫁妆,同时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和真诚。黎族订婚程序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放槟榔”。订婚那天,男方家会把准备好的槟榔和各种零食送到女方家。对方接到他们后,会通知亲戚邻居去他们家吃槟榔,以此向亲戚邻居传达女儿订婚的喜事。海南东西部的订婚习俗不同。西方男女订婚,男方会给女方金银首饰,美酒佳肴。第二天,男女双方都要摆好桌子和座位。男方家的亲戚会穿着最好的衣服去女方家表示祝贺。女方会带槟榔,亲自出门迎接。亲戚吃完槟榔后,会把女方的红包放在槟榔托盘里。这是黎族订婚中“发槟榔”和“赌彩”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东部地区,双方通过媒人介绍决定结婚后,就直奔“赠槟榔”仪式。

因此,槟榔在黎族人的婚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黎族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订婚民俗在民国县志中也有记载。

2.传统服饰文化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海南黎族地区是中国棉纺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将棉纺技术用于服装生产的民族。宋代与中原黎族的贸易促进了黎族经济的发展,棉纺技术不断优化并传入中原。

黎锦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史上被称为“纺织活化石”。黎族虽然没有文字,但黎锦却汇聚了黎族文化的精华,成为黎族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黎族织锦在黎族悠久的历史中,织绣黎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他们的思想,形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6]。历史上,李金是区分不同血型和部落的重要标志。女性纹身是黎族的另一种特殊服饰。它是黎族妇女刻在皮肤上的文化印记,是以血肉为代价画出的特殊服饰文化。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大多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黎族先民普遍认为它能避祸保平安。

3.传统生活文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捕鱼是黎族先民最早的生产活动,船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重要的生活场所。后来,为了遮风挡雨,抵御野兽的入侵,李的祖先创造了船屋。船形屋是海南黎族具有浓郁风俗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类型。因其外观像船篷,内部像船舱,故名“船形屋”。李船屋的建造工艺比较简单,尚未采用先进的铆钉技术。房子的构件用藤皮和野麻皮绑起来固定。同时,构件之间的连接设置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以更好地抵御台风。[9]。船形建筑反映了黎族人民如何结合土地和气候的经验,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反映了黎族人民朴素自然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生活习惯,保存了黎族人民古老生活习俗的历史记忆。

(3)保持黎族民俗文化的纯净。

民俗是人们创造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残余的一面。文化的抛弃与传承,是新一代人选择的结果。社会变迁也会让一些文化现象倒退或者错位。

大多数黎族人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直到现在,一些偏远落后的黎族村寨仍在从事类似农耕和烧荒的生产生活。民俗具有浓厚的农业文化特征。如今,高科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农耕生产方式形成巨大反差,进而对民族文化产生细微差别。在古代黎族社会,民间崇拜因古老的神话传说而得以保存。黎族人认为这些祭祀可以使人丰衣足食,子孙满堂,六畜兴旺,从而避免一些不幸的事情。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意识到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现象,原来迷信的一面并没有被摘掉。纹身对黎族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纹身的过程中,他们没有采取任何缓解疼痛的措施,但是老一辈人还是坚持纹身。他们都以为“不纹身,祖宗就不认你”,反映了祖先崇拜对他们思想的禁锢。在现代社会,如果人们仍然坚持纹身,仍然有不科学的崇拜信仰,拒绝高科技的使用,保留落后的文化,他们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可见,落后的文化造成了孤立和贫困,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这是文化弱势的症结所在。所以弱势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也需要淘汰。

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是每一代人的知识、情感和选择。“传统只能改变,不能割断。如果切断传统,也会破坏民族文化。”黎族织锦扎染、柴火舞、制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竹藤编织、剪纸等重要民间手工艺,这些文化价值高、民族特色突出的民间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更好地保护和优化。同时,如果不去挖掘和保护黎药的一些技艺、民间秘方、歌谣,那些濒临失传的秘方、歌谣,时间过后就不会延续,必然会消失。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损失。但是,与过去相比,李社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况。传承不仅仅是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简单传承,更是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使之与新时代有一个交融点。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边缘化,才能让民俗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开发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海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岛。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旅游价值。大众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的焦点。民俗旅游是一种高端文化旅游。举办民俗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当地的人文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让游客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达到舒适和精神陶冶的旅游目的,达到高质量、饱满的游玩状态,提高游玩质量。因此,民俗旅游成为许多游客愿意追求的一种旅游,也是国家旅游项目之一。

(一)黎族民俗旅游资源

黎族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上面说的服装、建筑、节日等资源,还有以下几点:

1.美食民俗

竹筒饭、山岚酒和鱼茶都很有名。山酒香气独特,入口甘甜。它有“李美酒”的美誉。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也是产妇进补的上乘之品,也是招待客人的佳酿。竹糯米,异国美食,是贴身男仆的美味佳肴。香糯炖饭会散发出独特的香味,所以也享有“一家做的香喷喷的饭,百家闻香”的美誉。鱼茶有一种特殊的方式。趁热把鱼和米饭一起搅拌,加些盐,密封在陶罐里十天。那么鱼茶就可以了。鱼有酸、甜、香三种味道,是中外食客最爱的饮食。

2.娱乐民俗

竹竿舞是最著名的一种民间娱乐。竹舞也叫柴舞。在平地或山坡上,平行放置两根与腿部大小相同的圆木作为底架,以加强缓冲效果。在底架上,大约手腕大小的圆形长竹竿分别横放在四边。负责打竹竿的人双手握住竹竿顶端,有节奏地打。竹竿、竹竿和底架随着敲打动作相互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就是劈柴。抱杆主要有坐、蹲、站三种方式,十式五变。

(二)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发展黎族民俗旅游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民俗旅游资源数量可观,质量较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独特。第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俗文化的优势。黎族建筑、黎族歌舞、黎族饮食等都独具风味。第三,黎族民风淳朴,海南人热情好客。第四,市场优势前景好。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其跻身于国际旅游胜地之列。同时,一流的交通系统已经在海南建成。黎族独特的舞蹈,美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饮食,丰富多彩的节日都体现了黎族独特的魅力和习俗。这些五花八门的习俗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从而形成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闻”的独特局面。独特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相结合,使黎族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和入侵。民俗潜伏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和神秘性,其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不言而喻。

(3)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打造黎族民俗旅游精品。

打造国际民俗旅游产品,以品牌产品为基础,发展黎族民俗旅游,实现由点到面的多种效应。重点开发\”黎锦\”、\”黎瑶\”、\”黎族历史剧\”、\”船屋\”、\”黎族土特产\”等旅游产品,使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走上国际旅游之路,使黎族民俗旅游走向世界。

2.增加对参与性项目的投资,提高旅游体验的质量。

旅游不仅是一种享受和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然而,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少且单调。所以要加强参与式项目的挖掘和开发,融入一些文化内涵。要把娱乐和文化结合起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质量,满足游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多角度发展“竹竿舞”项目,提供多样的舞蹈形式,增加其趣味性,让更多游客愿意参与。策划多元化的黎族“婚俗”活动,让游客穿上黎族“新郎”、“新娘”的服饰,感受黎族的爱情和生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山岚酒、竹筒饭、鱼茶等黎族特色美食的开发,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黎族的饮食文化,给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

3.打造黎族民俗文化主题酒店。

随着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酒店普遍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创新发展酒店。从某种程度上说,酒店之间竞争的核心是文化和特色。以黎族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酒店,将其融入黎族文化,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在酒店内提供具有民间风味的服饰、美食、各种手工纪念品等服务,可以为游客提供舒适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满足游客的不同体验,强化酒店的创意,进一步提升酒店的竞争力。

标签

在调查和实践过程中,对原本零散、不系统的黎族民俗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对海南黎族民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进行了继承和进一步的挖掘。这些研究对现代黎族人不乏启示,可以唤起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让今天的黎族人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对黎族民俗的研究将使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多元化背景下黎族民俗和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海南黎族有着丰富的民俗和独特的黎族传统文化资源。但不容忽视的是,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本土文化被全球流行文化所取代。在当今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角度来看,保护和传承黎族民间文化,并不是为了阻挡或排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影响,而是反思黎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统在这两个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和保持。我们必须处理好继承基本内核与优化发展方向的关系,在新时代进一步建设和发展黎族文化。

“张承辉博客” 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95081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2日 上午10:59
下一篇 2022年6月22日 上午10:5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