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有感高中范文800字

《西游记》中还有许多深刻的道理。话说卷帘大将被贬下凡后,在流沙河为妖。脖子上有九个骷髅,这是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在这流沙河中只有这九个骷髅浮在水面。细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久经”,这时就已经影射出后面的的内容,并告诉人们,唯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方能修成正果,取得最终的成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游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读后感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去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西游记读后感2

近日,细读了一遍吴承恩的《西游记》。

当然,我不是第一次阅读这部明代巨作了。但比起小时候,因为被电视剧里孙悟空斩妖除魔的形象所吸引,而来到书架前,草草翻阅,这一次重读,使我体会到许多不同的东西,想在这里浅谈。

要说《西游记》中塑造最为传神、成功的人物,一定是孙悟空。可以说,孙悟空成就了这部书,他是《西游记》的神魂所在。他也是中国一代代人儿时所景仰、争相模仿的对象。

为什么孙悟空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孙悟空这个角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书中作者所述:由天地日月之精华滋养而成的石猴,在漫长的岁月里有过许多的身份——学徒、美猴王、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而他所到之处,闹东海、闯地府、上天庭……他的行迹如同一部时代兴亡的恢弘史书,很有“主角气质” ,代表着反叛和无畏。

反叛精神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常会涉及的东西。四大名著中,除了以历史演绎为题材的《三国演义》,其余的三部,便都有“反叛”抑或说“反抗”这样的字眼。这样的精神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

何以这样讲?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压迫使底层的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日益加深,但他们却又无力,抑或说不敢奋起反抗。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游记》、孙悟空,就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而在现代,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迫使你磨平自己的棱角、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适应、去服从,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孙悟空那样“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所向往的存在。

但奇怪的是,孙悟空这样极具“超级英雄”气质的人物,为什么在当下却在和西游记文化一起渐渐被淡忘,而非发扬光大?反观外国,DC、漫威宇宙中所塑造的众多超级英雄形象,却被国人大为追捧。

究其根源,我想,这是因为相比那些一次次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孙悟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向往了:在五指山下被关押了五百年,似乎已经将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身上的锐气耗损殆尽,他竟然甘心带上金箍,俯首帖耳地为夺去了自己自由的人卖命;而且取经之路上八十一难,没有几回是我们的大圣可以自己搞定的,每每都是低眉顺眼地求神问佛,才请来救兵度过难关。这可十足地毁了孙悟空的形象。现代的许多读者们,无疑对《西游记》的后半段感到无比地失望,在他们的心中,更想看到的还是那个桀骜不驯的美猴王,而不是已经“服从”于自己曾经最痛恨的规则的孙行者。

于是,许多人都在试图“挽救”孙悟空的形象:歌曲《悟空》中就有这样的歌词“谁让我身手不凡?谁让我爱恨两难?”“金箍当头,欲说换休!”——是因为孙悟空高强的本领,才被众佛利用,去保唐僧西天取经,他恨诸天神佛,却不敢恨;他热爱自由,却不敢爱,因为他有牵挂,只有接受观音交给他的任务,他才能从五指山下逃出来,去守护他的花果山,他的猴子猴孙。但他的心里仍然回荡着“我要这铁棒醉舞魔,我有这变化乱迷浊!”“踏碎凌霄,放肆桀骜!”的声音。这一来,一个为心中所爱而做出牺牲的英雄形象便又被造就了出来。

这样说未尝不可,但是,古今读者是否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吴承恩真的是想造就一个猢狲么?我想也许不是,他更想呈现的,是孙悟空由顽劣到理智的自我修炼过程。孙悟空并非被迫“屈服”于规则,而是通过自我境界的提高,去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层次。

我举一个取经路上的经典片段作为例证:六耳猕猴。

孙悟空为民除害杀了十余个抢匪,却被唐僧责骂不该杀生。正当孙悟空愤而离去之时,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将唐僧打伤,抢走行李,回到花果山后还让三个猴子变化成师徒四人,准备“自己上西天取经”,而孙悟空知晓后,与其闹到了雷音寺如来面前,终于将六耳猕猴降服。

这看似只是取经路上众多劫难中寻常的一个,为什么特地搬出来讲呢?请细细想一想,作为一个能和孙悟空一较高下的妖怪,六耳猕猴的动机、他的行为是否太过于诡怪?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奇葩另类!为什么《西游记》中会有这样奇怪的一节?作而者已暗明了真相:在分辨真假美猴王的途上——李天王的照妖镜无法识破六耳猕猴;地狱中的谛听“不敢说出”六耳猕猴的身份、诸天神佛竟无一人知道六耳猕猴的存在!试问天底下有那个妖怪,竟有如此广大的神通?

只有一种解释:六耳猕猴根本不存在,他就是孙悟空,是孙悟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类似于《搏击俱乐部》中泰勒那样的存在。六耳猕猴正象征着佛教中所述的“人之六恶”,他与孙悟空的斗争,正是孙悟空内心中那个桀骜的本性和理智所进行的斗争。一向仁慈的如来完全没有阻止孙悟空在自己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猕猴,也正说明了那是孙悟空在战胜自己的心魔,而非现实中的妖怪。而在这之后,孙悟空是否忽然变得沉稳而自制了?在妖怪成灾时给唐僧分析局势,在唐僧颓丧时引用佛语去开导他。而唐僧也再没有念过紧箍咒。

由此可见作者在孙悟空自我修炼历程的展现上下的功夫。

名篇中这类象征的运用有很多。辟如《指环王》中的怪物咕噜,便是弗罗多内心贪念的象征,在小说末节,弗罗多来到末日火山口,却不舍将戒指扔进岩浆,而要将它占为己有。这时咕噜出现了,它夺走了戒指,而恢复理智的弗罗多拼命将咕噜和戒指一起推下了悬崖。作者在小说中曾提到“咕噜是一个霍比特人”,可见最后咕噜和戒指一同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正暗指弗罗多战胜了内心的贪欲。

至于“战斗力下降”一说,试问,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好不威风,可又有哪个有神祗名位的神仙出手“参战”过,巨灵神不过是军中的杂鱼,四天王不过是天庭大门的四个“门卫”,而孙悟空从炼丹炉逃出后一路杀向凌霄宝殿,仅仅是一个天蓬元帅手下小小的左权使便挡住了孙悟空的去路。

出手捉拿孙悟空的厉害神仙其实仅有三位:一是哪吒,败了;二是杨戬,打了个平手;三是太上老君,只是轻挥袍袖就收服了孙悟空。其余的列位,大概是已看热闹的态度袖手旁观呢!可见孙悟空的无知和轻浮,吴承恩也在这里为之后悟空一步步成长,终获斗战胜佛莲花座的历程做了伏笔。

现代社会中,我行我素的行为易受追捧,但规则意识才是时代的主流,更能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社会中的一份子所应具有的涵养。这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便有了很深层次的体现。相比于英雄主义,我们更应该将这种“服从”和“约束”发扬光大。

西游记读后感3

“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辩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查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不入十类之种,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不达两间之名,非鸁非鳞非毛非羽非昆。”这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而片段中介绍的“灵明石猴”就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孙悟空。

孙悟空出生于花果山山顶的一块仙石,其后因跳进瀑布发现水帘洞被推选为“美猴王”。他原本无名,之后拜菩提老祖为师,得一法名“孙悟空”,并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驾驭筋斗云,但因在众徒面前显摆被菩提老祖赶回花果山。回到花果山之后,他先闹了东海龙宫,向四海龙王索要武器和装甲,又闹了幽冥界,打死了勾死人,勾掉了生死簿,而被告上天宫。太白金星替玉帝出主意:把孙悟空骗到天上做弼马温。但才过半月,孙悟空听说他的职位未入流,变反下天宫,自称齐天大圣。天兵打不过孙悟空,太白金星再次献策,让他做齐天大圣,但有职无禄,并让他管理蟠桃园。可是他却把蟠桃吃了,席卷蟠桃会,偷吃金丹,被扣上一个“大闹天宫”的罪名,送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可是炼丹炉非但没有烧死孙悟空,却让孙悟空炼出了火眼金睛,又出去造反。最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给压在了五行山之下。

五百年后,孙悟空天灾年满,观音菩萨让奉旨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收服孙悟空做徒弟,孙悟空才得以出来。一路上,孙悟空帮助唐僧收服了猪悟能、沙悟净以及坐骑白龙马,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道成佛。

整本书中主要人物各具特色。孙悟空体现的品质是忠心耿耿、明察秋毫。他不顾唐僧念《紧箍儿咒》让他痛不欲生,不顾唐僧不留情面屡屡将他赶走,也要为保护唐僧而打杀妖怪和恶人。他多次请天兵天将、菩萨佛祖来协助作战,被誉为斗战胜佛。猪悟能虽然贪吃好色,但西天取经的路上,帮助挑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被誉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因协助牵马,调和师徒有功,被誉为金身罗汉;陈玄奘虽然一路唯唯诺诺,不听劝告,屡次赶走救他命的大徒弟,但他爱护生灵,坚信佛教,不避艰险取得真经,被誉为旃檀佛。

西游记读后感4

《西游记》这部神话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千辛万苦,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故事中有不伤一草一木的唐三藏、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比赛过后,我好几天心神不宁,为了这次比赛我准备了好几天,万一落选,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比赛结果下来了,我还是落选了, 放学后,我躲在房间里哭了,爸爸特地打来电话安慰我,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了,照你这样,我生意失败了,我还不得哭死啊,儿子,这就是挫折,哭是没有用的,要吸取这次的教训,争取下一次成功,这才是面对挫折的办法,这个道理你是一定要明白。”

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而苦就是磨难的滋味,只有品尝过“苦”,享受“甜”时,才更有滋味,只有品尝了人生五味,什么才更有意义。

西游记读后感5

最近很火的一条微博这么说道,“今天我去看了《大圣归来》,我的旁边有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这个不是动画片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人来看啊?’他的妈妈答道:‘因为他们一直在等大圣归来啊,等啊等啊,就长大了。’”是啊,《西游记》这部千古佳作,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稚年,陪伴着我们成长,从儿时的漫画本,86版电视剧《西游记》,到如今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和已经可以读懂的原著,可谓一书百味。如今,在假期再次捧起《西游记》,又是另一番感受,内心的思绪与感触不禁涓涓而涌。

《西游记》的情节引人入胜,塑造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而塑造的最为生动,传神的便是这灵石里蹦出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它上天入地,精通武艺,是无数读者崇拜和效仿的对象,孙悟空是吴承恩塑造的思想与个性的载体,而吴承恩极力渲染和铸造的孙悟空身上的精神与个性,也正是作者想引起人们的思考和传递的思想情感。

孙悟空最先在花果山占山称王,取名“美猴王”,桀骜不驯的他,去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后被派去看守蟠桃,在看守蟠桃的时候,偷吃了蟠桃,还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惹怒了玉皇大帝,被天兵天将缉拿,可这小兵小卒,怎可捉得齐天大圣,最后是被太上老君捉拿回宫,却逃出炼丹炉,大闹天宫,弄得天宫人仰马翻。

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个性,想必是每位读者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而吴承恩所在的社会,是一个生灵涂炭的社会,无数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激烈,而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是人民勇于反抗的精神寄托;让人们学会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思考,不怕事,敢斗争,所谓王权富贵,深宫别院,亦不过是封建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罢了,在遇到不公,正义缺席之时,勇于抡起拳头,挑战权贵,维护公平与正义,这种反叛精神正是吴承恩想告诉人们的,也是吴承恩想让每位读者产生共鸣的。

这桀骜不驯,胆敢大闹他玉皇大帝宫殿的孙悟空,为何最后还是被压入五指山,戴上紧箍咒,怀着碧血丹心护送唐僧西行取经呢?而这也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想告诉人们的另一种精神——自我抑制与自我修炼。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西游记中非常经典的一回《三打白骨精》,妖魔白骨精, 欲食唐僧肉,便生一记,变化为村姑和婆婆,却被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打伤了白骨精,唐僧却误以为孙悟空无故伤人,佛法难容,念咒逐走悟空。最后唐僧果中奸计,二师兄赶忙来到花果山请求大师兄帮忙,这本不愿西天取经,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不计前怨,立马下山,驱走妖魔,继续了西天取经的行程。另外,这曾经好酒好肉的美猴王,一路上也是不偷不抢,靠化斋求缘来果腹充饥。可见这大闹天宫的弼马温,在一路的磨难和师傅的教化下,学会了自我的修炼,学会了克制自己曾经狂妄不羁的个性。

自我的修炼与个性的克制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孙悟空勇于反叛,无畏无惧,但这种个性不能肆无忌惮的释放,个性的展现必须在一种符合共同利益的制度下展现,同时,也离不开宗教和文化的约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在斗争中,正确地维护我们的利益,展现自我的个性,铸造一个成功的西天之路,取得人生的真经。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西游记》里的哲理丰富,这也是它竞引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品读的魅力,而塑造勇于反叛,敢于抵抗的个性,但也要学会自我修炼与克制,在修炼中塑造和完善自我的个性的精神,是我收益最深,感受最切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和发扬光大的品质!

读西游记有感高中范文800字

“张承辉博客” 读西游记有感高中范文800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63326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上午11:41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上午11:4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