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何定都邯郸而放弃晋阳(春秋战国战国国都邯郸)

战国定都,一定要考虑军事。所以,赵国自然会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定都的问题。但考虑的出发点,却不一定是安全。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赵国一直争心满满。比之安全,赵国更关注对外扩张。而定都的问题,则直接决定了对外扩张的方向。

所以,定都晋阳还是定都邯郸,不能只用安全解释,还需要结合战国大势和赵国战略。

首先说晋阳

晋阳未必是赵国定都的首选之地,但肯定是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从尹铎治晋阳之事,就能看出赵氏家族对晋阳的重视。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没有受命即赴任、赴任即执行,而是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赵简子对晋阳的定位。

“以为茧丝”,就是把晋阳当成会吐丝的蚕。蚕是不是开心,不重要;吐出多少丝,才重要。所以,“以为茧丝”的治理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压榨晋阳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晋阳当成赵家的摇钱树。

“抑为保障”,保障的本义是堡垒,意思是把晋阳当成赵家的堡垒来治理。堡垒的治理模式,与茧丝的治理模式,完全不同。不仅要在晋阳加固防御,而且还要善待和团结晋阳百姓。简单说,就是把晋阳打造成老赵家的后方根据地。

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团结晋阳百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再高、池再深、兵革再利、米粟再多,甚至山川再险,也没用。关键的因素是人。所以,继董安于担任晋阳宰的尹铎,必须为老赵家团结晋阳百姓。

办法早就有了,不需要尹铎去发明创新。那就是“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于是,“尹铎损其户数”。征税是以户为单位的。而“损其户数”,就相当于给晋阳百姓减税了。这就是财散则民聚。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赵简子的意思是说:家族一旦有难,不要因为尹铎年轻就轻视他,也不要因为晋阳太远就忽视它。所以,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无恤的时候,赵无恤在长子、晋阳和邯郸之间,果断地选择了晋阳。

晋阳百姓与赵氏家族同仇敌忾,足足坚守了三年时间。这足以说明老赵家对晋阳根据地的经营非常成功。后来,赵无恤联合韩魏两家,在晋阳城下,一战灭智瑶,玩了一个逆袭大反转。

所以,在三家分晋前后,晋阳一直是赵世家的根据地,也就是赵国的首都。

晋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太原的古称晋阳。自古至今,山西太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原因有二:

首先,山西内部沟壑纵横,而晋阳位于山西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依雁门山脉遥望大同、南凭上党高地威吓天下,西跨黄河联通关中、东出井陉直下河北。这就是晋阳的地利。

其次,山西地区宜耕宜牧,发达的农耕提供了足够多的粮食,丰美的牧场提供了足够多的战马。赵武灵王之所以能搞胡服骑射,就是因为赵国占着山西。这就是晋阳的天时。

天时和地利都是客观因素。主观努力很重要,但主观努力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所以,晋阳对于赵世家和赵战国都非常重要。

其次说中牟

但是,赵国为什么要放弃晋阳呢?

因为内乱了。

赵无恤死后,并没有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哥哥赵伯鲁的儿子赵浣。但是,赵无恤的弟弟赵桓子(取《史记》的关系说法),于是出兵赶跑了赵浣,自己当上了赵家族长(这时候还没有三晋分晋,没有赵战国)。

坏人活千年,但赵桓子这个坏人在篡位一年后就死了,算是一个现世报。因为当族长的时间太短,所以赵桓子的威信远不及赵襄子。于是,族人就杀掉了赵桓子的儿子,迎回赵襄子指定的继承人赵浣。赵浣,就是后来的赵献子或赵献侯(简子、襄子、桓子、献子,都是这些人的死后谥号)。

赵献子死后,儿子赵籍继位,也就赵烈侯。到赵籍这里,就要称侯了,因为赵世家变成了赵战国。即: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而就在这一通乱局的过程中,赵桓子将赵家的后方总根据地从晋阳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也有说是赵献子的。所以,迁都时间,最好取个约数。时间是公元前425年,但到底是小人赵桓子操刀还是君子赵献子操刀,只能人云亦云了。

而迁都中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赵家内乱。这种事以后还会发生,老赵家的内斗比外战厉害多了。赵桓子干了不是人的事,所以有迁都的需要;赵献子忌惮赵桓子一系,也有迁都的需要。最后,晋阳这地方,谁也不敢呆。

二是战国争霸。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已成事实,赵家基本成了赵国。于是,赵国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会是“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而是要对外扩张、战国争霸。战国就要干战国的事情。所以,中牟成了赵家与魏家、卫国和齐国的矛盾交织地带。

都城是什么?对国家来说,是堡垒根据地;对军队来说,是作战指挥部。

既然是作战指挥部,迁都就不能只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怎么高效率地指挥军队和对外扩张。

进取型的迁都,就要把国都迁徙到对外扩张的方向上。比如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首都从栎阳迁到咸阳。因为秦国此时的战略意图是东出天下。赵国也是这个套路。如果要逐鹿中原,那就必须迁都。继续呆在太行山里,河北这个地方就会被魏国、齐国给蚕食掉。

当然也有收缩性迁都,这时候就要考虑安全了。而最直接的安全,便是拉开足够的距离,给对手的进攻制造障碍。所以,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就是避开秦国的军事压力。秦军一个冲锋,就干到自家首都,这谁也受不了。但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进取与收缩,也堪怎么说。魏国迁都大梁,实际上也是一种进取。进取的方向是中原,而不是河西以及秦国。

第三说邯郸

迁都邯郸,还是因为内乱。

赵国的这个内乱从来不断。这就导致赵国的编年跟着一起乱。在赵烈侯死后,是其弟赵武侯继位,当政13年。但,这个赵武侯要存疑,有没有这一代不好说。

接下来是赵敬侯。赵敬侯是赵烈侯之子,刚刚继位,就遭遇了公子朝叛乱。

这个公子朝按照通行记载是赵武侯的儿子。但赵武侯去世后,国人拥立了赵烈侯的儿子。所以,这又是一起继位之争,与赵襄子之后的局面如出一辙。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但是,这一次内乱,折腾出来的动静实在太大。因为魏国武装干涉了,公子朝得到了魏国的支持。公元前387年 ,公子朝叛乱;公元前386年,公子朝联合魏国的军队,袭击邯郸。

叛乱失败之后,公子朝逃到了魏国。这相当于魏国捏住了赵国的软肋,随时都能派出军队帮着赵国换个君主。这个危险实在太大。

而在公子朝叛乱的过程中,中牟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中牟确实可以作为赵国逐鹿中原的作战指挥部。但是,中牟距离魏国太近,中间没有纵深。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第一个崛起。所以,赵国朝堂就在魏国的眼皮低下,魏国大军随时都能灭了赵国。

所以,在公子朝叛乱的当年,赵敬侯就已经迁都邯郸。所以,才有第二年,公子朝带领魏国军队袭击邯郸的事情。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

邯郸位于中牟以北偏东的方向,距离大约250公里。收缩性迁都主要考虑安全。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山川之险都比不上拉开距离的作用,更直接。所以,赵国迁都邯郸,就相当于在赵魏之间拉开了战略纵深。

赵魏争霸,为什么是赵国迁都而不是魏国迁都?

一个原因是魏国有公子朝这个筹码,分分钟就能把赵敬侯换掉;另一个原因是打不过,魏国第一个崛起,赵国完全不是对手。

即便赵国迁都邯郸,魏国也没让赵国消停。原因就是实力不允许。魏国的崛起速度太快、实力太强。即便赶上一个魏惠王死命折腾,也能吊打赵国。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包围了。之后就是孙膑出场,搞了一场围魏救赵。但是,围魏救赵有bug。

围魏是事实,桂陵之战还让魏军一败涂地。“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但救赵不是事实。因为魏军是攻破邯郸之后,才回过头来对战齐军的。在“六国年表”中,魏国和赵国的年表叙事中都认可了这一点,即“魏拔邯郸”。

公元前351年,“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到这个时候,魏赵签订漳水之盟后,魏国才把邯郸还给赵国。所以,邯郸作为赵国的国都并不安全。

赵国邯郸和魏国大梁之间,相距200多公里,隔了一道黄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距离是足够了。但魏国的实力太强,中间除了了黄河,魏国打赵国完全没障碍。所以,魏国占了邯郸之后,就可以逐鹿河北了,把赵国彻底赶回山西晋阳老家。但是,魏国为什么“归赵邯郸”了?

因为秦国。

秦国正值商鞅变法的高峰期,实力剧增。秦军已经拿下了魏国旧都安邑,接着继续东进,拿下固阳。中原的头号强国魏国,遭遇到了真正的威胁。所以,逐鹿中原就要告一段落。

同时,秦国不仅打魏国,而且连赵国也一起打。公元351年,也就是魏赵漳水之盟的同一年,秦国还攻打了赵国的北蔺。北蔺位于今天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临黄河,是赵国的西边要塞。所以,赵国也面临了来自秦国的压力。

有个曹操在,孙刘才能联合。这时候,秦国就是曹操,魏赵就是孙刘。所以,魏国才会拿出足够大的诚意,把新打下来的邯郸还给了赵国。这就相当于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最后说赵国为什么一直定都邯郸

自赵敬侯迁都邯郸之后,邯郸一直是赵国首都,历经八代君主、长达158年。但是,之前已经说了,邯郸并不安全。魏国一个冲锋就能包围邯郸,再一努力就能攻占邯郸。

那么,赵国为什么一直定都邯郸呢?

一个原因是魏国的实力下降了。

齐国搞了一次围魏救赵,又搞了一次围魏救韩。桂陵之战再加一次马陵之战,魏国已经被魏惠王给折腾废了。所以,邯郸自然安全了。

不是还有齐国吗?齐国也是大国。但齐国一直折腾燕国,基本没空折腾赵国。战国不是一个你打我然后我就打你的乱战,而是你打他然后我才打你的乱战。

前面的叙述已经展开了这个逻辑。魏国打赵国,赵国完全打不过;但是,齐国却打魏国了,非但齐国打魏国,楚国也来凑热闹,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这两个还不是最嚣张的,最嚣张的是秦国。秦国不仅打魏国,而且还打赵国。

后来的围魏救韩也是这个套路:魏国打韩国,韩国完全打不过;但是,齐国接着打魏国,马陵之战直接把魏国干废了。

另一个原因是赵国的进取方向。

魏国之所以迁都大梁,是因为秦国的东出。简单说就是魏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向东迁都了。但是,魏国为什么没有继承吴起的良好开局,吴起已经取了河西之地,被任命为西河守。这时候,魏国完全可以向西捅死秦国。魏国为什么没有这么干?

当时的秦国就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仗是为了拿到城池、赚取收益,魏国死命打秦国,就是只赔钱、不赚钱。

关键是中原才能逐鹿。

秦国一定要东出天下。因为只有东出,才能逐鹿中原,才能成就秦国的大国梦。秦国为什么不从陕西往甘肃打,提前开疆河西走廊。一个是因为没钱,搞几个胡人部落能赚多少钱?另一个最重要,那就是没名。要提高知名度,就要融入国际社会。而当时的国际社会只能是中原,既不可能是甘肃也不可能是山西。

所以,魏国迁都大梁的战略意图,也就清楚了。秦国给不给战略压力,它都要向东发展。只有这么玩,才能既有钱又有名。魏国就是把秦国折腾死了,也成不了中原霸主。

魏国是如此,秦国是如此,韩国也是如此。

先是从山西平阳迁都到了河南宜阳,这肯定是奔着攻灭郑国去的。而攻灭郑国之后,则直接迁都到了郑国的首都,即新郑。韩国只有一路向东,才能在国际社会刷存在感。

燕国呢?燕国这家伙两面出击,东面折腾齐国、西面折腾赵国。

燕国的存在感太低,始终无法融入国际社会。所以,燕国只能死命往南推进。但是,一推进就撞到了齐国和赵国这两只大老虎。燕国肯定打不过。打不过,燕国就不打了吗?然后,燕国回头去折腾北方胡人了吗?并没有,打不过也得打,否则呆在北边只能孤独寂寞冷。为了向南推进,燕国都把自己打成了当时的国际玩笑。

楚国自然更要如此。

呆在荆楚之地,都不用辛苦种地,楚国人民靠采集都能活。但是,满足了大白馒头的生活,就一定要追求奔着自我实现去努力。所以,楚国打起中原诸侯才会特别狠。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小诸侯,基本都被楚国干废了。原因就是这帮家伙挡路了。不干掉它们,楚国就无法到国际社会扬威立万。

魏国、秦国、韩国、燕国、楚国,都是这个套路,即积极进取地参与中原争霸。赵国自然不可能看破红尘、优哉游哉。它也要积极进取地参与中原争霸。所以,赵国一定要定都邯郸,而不会还都晋阳。

晋阳,即便再山河之险,却成就不了赵国的雄风万丈。邯郸,即便无险可守,却支持了赵国的争心满满。

“张承辉博客” 赵国为何定都邯郸而放弃晋阳(春秋战国战国国都邯郸)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18207

(0)
上一篇 2022年5月4日 下午11:52
下一篇 2022年5月4日 下午11:5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