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机用户应该对豌豆荚不会陌生,这个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明星应用,在 Google Play 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不太好用』的情况下,凭借其小清新和品质的保证方便了众多安卓用户。
然而,近期微博用户@兰兰三年级 的一篇名为《内乱中的豌豆荚》把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在无觅和脉脉等APP 中的一些匿名爆料,猜测出豌豆荚可能遭遇了一些风波:
1、行使期权需要押金遭至不满
2、社保因为财务工作失误给断了
3、高管不合,有重要高管离职
我没有能够联系到豌豆荚的人员来证实这些情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叫做@兰兰三年级 的微博用户注册于2014年11月20日,只有12个粉丝的她一共发布了4条消息,全部与豌豆荚有关。
同样诡异的是,在知乎上有个关于『2014 年 11 月下旬,豌豆荚发生了什么』的问答,一共92条回答,88条被折叠,而@兰兰三年级的回答,则硕果仅存的排在了第一……
对于这些文章和传言,豌豆荚似乎并没有正式的回应,除了其创始人王俊煜在blog 猫窝上一篇颇具情怀的文章《Naïve》,里面除了伤感,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看上去,这件事更加的扑朔迷离。望月在这里并无意揣测豌豆荚到底发生了什么,抑或这件事背后有些什么黑手或者内幕,只不过,今年以来,豌豆荚的日子的确不太好过。
去年7月的时候,百度出资18.5亿美元收购91无线,不但引发行业震动,更是彻底地改变了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91无线应用分发平台以38%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360手机助手也凭借旗下安全卫士、浏览器和搜索平台占据了28%的市场份额;而后起之秀腾讯应用宝的应用分发量也达到12%,留给豌豆荚的市场份额仅剩15%,并且呈现继续下滑的态势。
更何况,智能手机厂商本身也不甘心把手机应用的入口拱手相让,所以无论是三星,还是小米、魅族、vivo,都内置了自己的应用市场,也就是说,应用分发的市场和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了。
对此,豌豆荚应对的方式是转型做『移动内容搜索』,在今年初获得软银集团领头的1.2亿美元巨额投资之后,豌豆荚将业务重心放在对视频、电子书和游戏等娱乐内容的应用内搜索,这也就意味着,豌豆荚想要成为一个移动端搜索引擎性质的超级 APP。
而这件事情,Google 也在做,百度、360也在做,这就意味着,豌豆荚在未来将和这些搜索巨头们产生竞争,尽管,本月初的时候,王俊煜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访谈时说豌豆荚的定位并不是百度、神马、360,也不是想和他们争。
望月私以为,姑且不论 APP(应用)这个概念会不会随着 HTML5和Web App 的成熟而被取代,就算是应用内搜索大行其道,恐怕百度、神马乃至360都不会放任豌豆荚抄自家的后路,更何况,众多视频、游戏 APP 背后都有着BAT 的身影,想要和他们达成索引协议,恐怕并非易事。
突然想到,有钱(巨额融资)以及任性(战略方向的选择),会不会是传说中豌豆荚内部风波(如果有的话)的主要诱因呢?
附:王俊煜最新博文《Naïve》
2010 年年初,Google 做那个决定的时候,我还在 Google。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赞同那个决定——我加入 Google 是因为我相信 Google 的产品和技术能帮中国变得更好,离开则意味着放弃。
但 Sergey 有一次在 All Hands 上的一句话我真的印象很深,他说,「Maybe I’m naïve, but…」
那句话本来说的是什么我早就忘了,但 naïve 这个词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面。最近,Eric Schmidt 把那个决定的过程作为案例写进了书里面。我还是不同意那个决定,但我认为 Sergey——做为 Google 的创始人——做了一个对的选择。
Naive,「幼稚」,用儿童的心去看世界的复杂,不管世界有多复杂,你知道最单纯、最本真的东西应该是什么,你发自内心最坚持的应该是什么。
2010 年我也离开了 Google,之后开始创业,就是豌豆荚了。豌豆荚做的事和 Google 不大一样,但在很多团队文化、做事方式方面的想法,其实是继承自 Google,因为我太喜欢了。其实,事情本来在哪里都能做,可自私地说,我们都想自己工作的地方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不是自己也不想多呆一分钟的地方。我希望一流的、聪明、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人,专心创造好的作品,把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优先级放在商业竞争和利润之上、简简单单,最重要的,像一个团队一样相互信任和扶持。
所以,每个人应该有很多很多自由,信息和决策都应该尽可能透明,这样每个人都明白决策的依据是什么,看懂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把智慧放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也许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做好,但我相信这些是让豌豆荚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让豌豆荚做的事情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每次讲这样的想法会有一些掌声,也会有一些理性的怀疑——我最近给一位同样创业的、我也很喜欢的朋友讲这些想法,他问我,在中国这样可以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毕竟不一样。
理性地想,也许不行吧。有时候在匿名应用[1]看到一些来自豌豆荚员工的评论,感觉很陌生,也很难过。我很难相信这些是来自我一个一个自己挑选、加入豌豆荚的人。如果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如此——和抱着这些想法的人绝对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工作,更糟糕的是反而让那些我爱的人受到伤害或委屈——那我们这几年的付出和坚持是否值得?
可是——等天亮了以后我会想——可以或不可以哪儿来的理性讨论呢?创业绝非理性,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也绝非理性。也许这就是我的 naiveness 吧。There’s always a bright side——有时候离开豌豆荚的人仍然可以开心地回来吃饭、把外面的世界带回来,甚至告诉我说,最为想念的是在豌豆荚的时光。
我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但就像另外一个已经离开豌豆荚的同学告诉我的,「努力就一定更有可能有好结果」。况且,问题都有解药。
所以,我会继续保持对文化、对产品、对商业的 naïve,知道坚持的、最本真、最单纯的应该是什么。为了喜欢的人们。这也是一个 commitment——
「做豌豆荚快有五年了——即使这个世界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好结果,也不是好心也一定会有好报,但我相信总有那么多内心美丽而又极其聪明到能把世界看得透彻的人。我为他们努力。晚安。」
- 评论:(1)
- 隐藏评论
【评论很精彩,有料、有观点!】